2017中学专项训练营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第1讲讲义
怎样防止考场作文丢分(上)

 

 

一、写作导引  
我们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经常会丢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分数。使我们的作文甚至连班级的平均分都达不到。为我们的语文成绩拖了后腿。其实对于这些在考试中的常规性丢分。我们是有解决方法的。下面就是我们避免常规性丢分的具体做法。

二、写作技巧

1.如何防止中心不明确
(1)文题照应
照应,从最通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对前面讲到的文字或情节,文章其它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更加通俗地来理解,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就周详、缜密。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中的某句话与文章的题目相互照应。起到点题,突出中心,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八年级上学期我们要学到的朱自清的《背影》:

  开头点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内容紧扣题目,几处照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父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不仅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经常能做到文题照应。在学生的作文中,也经常运用文题照应来凸显文章的中心。例如中学生谢汀宸的《幸福的味道》就在文章的开篇,中间,结尾呼应文题:



幸福的味道


  有人说,幸福的味道像橙汁一样,酸酸甜甜;有人说,幸福的味道像春泥,芬芳淡雅,沁人心脾;有人说,幸福的味道像咖啡,浓郁而醇香;有人说,幸福的味道像细雨,甘甜湿润
  
  我却觉得,幸福的味道像茶一般,清清淡淡,简单又清纯。一件小事,便能让幸福的味道在舌尖上,一触即发。
  
  每天晚上,写完学校的作业总会又有另一堆不可数的习题压在身上。当我写到手麻胳膊酸时,无暇顾及夜空中那几乎看不见的星星时,妈妈总会悄悄地推门进来,默默地放一杯茶在我身边,这杯味道简单而又清纯的茶,带着简单而又清纯的爱。其实,幸福也是如此。
  
  灯光下,抬起头,每当看到那杯摆在桌旁的茶,看到茶叶在杯子里静静的漂浮着,就会想到妈妈静静进来的动作;再尝一口:温热温热的,不浓郁,却清新极了。这时,总会感到很快乐,感到温馨和美好。每当细细品味这杯简单而又清纯的茶,心中总会感到幸福的无处不在,总会想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总会想到父母那鼓励的目光。那杯简单而清纯的茶,虽不及各种饮料那样可口,但它给予我的是幸福的味道。
  
  有时,我会惹妈妈生气,闹别扭;我们俩都像小孩一样,生着闷气,躲在各自的屋里,互相不说一句话。但过一会,又会听到妈妈往茶杯里加水的声音,接着,妈妈还会像往日一样,静静的推开门,放一杯茶在我桌上。这时,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比以往更浓郁,因为里面,还有一种母爱的宽容。
  
  妈妈每天晚上都还是如此,茶的味道也在不停地变换,但不变的是幸福的味道,简单而又清纯。

(2)文未点题,点题时要明确集中
  一篇文章要想结构完整,除了文章内容与文章题目要文题照应。在文章结构上也要照应文题。我们通常要开篇点题,点明中心;中间承上启下,照应文题;结尾更要收束全文,独立成段,以议论抒情句点明主题。但此处点明中心一定要中心明确,集中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深化文章中心,升华主题。例如中考阅读《妹妹扮演的角色》,最后点名中心“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

妹妹扮演的角色


  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我的角色!”
  
  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摇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2.如何防止重点不突出

(1)根据主题确定重点
我们依靠什么来确定文章的重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相同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点点头说:“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一经确立之后,就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而这个目标就是确定文章重点的依据。在文章中,我们依据主题来确定重点。

(2)有详有略
一篇文章中会出现多个事件,那是不是每个事件我们都要详细地描写呢?肯定不是。一篇文章要想中心突出,就一定要注重详略得当。那如何确定文章材料的详略呢?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要详写,间接体现中心,为中心服务的材料要略写。例如冯骥才的《捅马蜂窝》:

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冲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瞬间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一疼,挨蛰了!我下意识地用手一拍,感觉我的掌心触到它可怕的身体。我吓得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这就是蛰你的那只马蜂,可能被你那一拍,拍死的。”
  
  仔细一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他,它不蛰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蛰我,这样它自己不也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当然要跟你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这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爷爷后院有马蜂窝,“我”捅了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爷爷后院又有马蜂窝。那这四个部分哪一部分才是我们详写的重点呢?就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读完文章,我们发现主题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再也不能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情。这个主题就决定了“后悔捅马蜂窝”是文章详细描写的重点。

A.描写和叙述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一时期,文章经常通篇都是叙述。这样的文章枯燥无味。为了避免,就一定要在文章中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细致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特色。对景物也一定要对景物的外形、色彩、动态变化和声音进行细致描绘。在描写事件时,要对场面进行详实充分的描写。这样文章语言才会生动形象,内容才会充实丰富。文章读起来才会耐人寻味。
  
那我们对什么要运用描写?对什么要运用叙述呢?
  
我们对文章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运用描写,因为这一部分直接体现中心。对次要部分运用叙述,因为这部分仅为中心服务,间接地体现文章的中心。例如外国文学作品《天职》:

天职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波兰的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小偷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又一天,他的前妻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她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受重伤的人正是夺走海尔曼爱妻的列夫斯特。
  
  列夫斯特一直比得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医生在手术室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装送到海尔曼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这个人的枪口下。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换上了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了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脏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没有,它用得其所。”“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没有,他一字一顿的说,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大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

在这个故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这篇文章中有三个情节:救治小偷,抢救情敌,杀死敌人。对文章要重点突出的部分“杀死敌人”进行了详细描写,因为这个故事情节最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能把人物视死如归,热爱祖国,与敌人抗争高贵的品质展现出来。

B.分段问题
进入中学,仍然还有很多学生,写文章的时候,采用“三段式结构”,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这样写文章非常不好。因为造成的直接问题就是文章重点不突出。那我们如何突出文章的重点呢?除了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致描绘重点突出之外。分段也是重点突出简洁有效的方法。重点部分要独立成段来进行强调。分段还可以打破原有段落固有的语感,让我们可以从头开始。也就避免了啰嗦,文章收不住的问题。

3.如何防止偏离题意
(1)思想倾向要更加贴合考题方向
  其实无论在中考语文阅读中,还是作文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揣摩作者的出题意图。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思考,就会避免偏离题意情况的出现。例如《风暴》这个题目,出题人肯定不会让你写风暴的表层含义真正的风暴。考的是这个题目的引申义,深层含义。所以我们可以写“内心的风暴”。

(2)文章内容贴合主题思想
  文章内容一定要贴和文章主题。文章内容能够层层递进地支持文章的主题。文章内容不仅要贴合主题思想。材料之间还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例如我们学生写的文章《路在脚下》:

路在脚下


  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里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其实,不同的路就是不同的人生,有的路通向庸俗,有的路通向高尚,有的路通向平凡,有的路通向辉煌。
  
  从小
,我就十分热爱读书。从《米老鼠与唐老鸭》到《三只小猪》,从《白雪公主》到《匹诺曹》,一个个百听不厌,却又有些幼稚的故事,成了我最爱的事情;我喜欢在妈妈的读书声中渐渐入睡,到睡梦中继续品读。这时,脚下的路,仿佛注定通向书的宝库。
  
  渐渐大了
,我和所有女孩一样,喜欢艺术,一次次的获奖更加深了我对绘画的好感。但是渐渐的临摹、写生让我感到乏味,我开始学着自己设计;设计太空垃圾机、自动耕种机,脑海里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奇异想法。在图纸上画多了,我便让我家的萨摩乐乐做模特,自己设计狗服,即使每一次都不成功,我还是乐在其中。这时,我又想让我脚下的路通向设计的大门。
  
  五六年级时
,我又想当一个饱览世界奇观的旅行家,我向往那种无拘无束、和大自然做伴的悠闲生活。我想带着乐乐,自己背上巨大的旅行包,拿着“长筒炮”,住廉价的旅馆,游走在山间草原,品尝美食,做一个和风一起流浪的人。凭借跑遍大江南北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阅历。这时,我脚下的路,仿佛又通往一片自由安适的生活。
  
  现在
,原本让人感到乏味的文字渐渐吸引了我,写作文不再像是一种负担,而更像是一种对多年不见面的老友的倾诉,敲击键盘的声音变得悦耳,笔尖下的刷刷声也是一首曲子。我总有许多怪异的想法等着抒发,这时,我又踏上了通往写作的道路
  
  想要走好人生之路,需要我们的勇气,需要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的实干,需要我们的创新,需要我们把握机遇……怎样走好人生之路,彰显个性,实现价值?其实,答案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 “路在脚下”。

在小作者的这篇文章中,写出了人生不同阶段,自己脚下的路通向哪里。而四个阶段中,有四种材料,而这些材料都相互支撑,共同体现一个主题:路在脚下。文章内容极其贴合文章的主题。

(3)不要超出范围选材
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或者是中考中,作文写作往往都会给你一段背景材料。这段背景材料对你理解出题人设置的限定,选材范围都大有裨益。如果你没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出现离题、偏题的情况。所以你的选择不能超过背景材料给你的范围。就像北京2012年的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少年风采”。

“风采”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对于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举止大方、个性鲜明、积极向上……都是动人的风采。个人有个人的风采,群体也有群体的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请以“少年风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这个背景材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以“我”为源点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寻找素材进行写作。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年龄也不能超出十四五岁的范围。若是写小学生活,就一定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