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组织激励
历年考题分布
年份 |
单选题 |
多选题 |
案例分析题 |
合计 |
2009 |
6 |
1 |
3 |
10题14分 |
2010 |
3 |
2 |
— |
5题7分 |
2011 |
4 |
1 |
— |
5题6分 |
2012 |
4 |
1 |
4 |
9题14分 |
2013 |
4 |
2 |
4 |
10题16分 |
合计 |
21 |
7 |
11 |
39题57分 |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
本节考点 考点一、需要与动机 考点二、激励及其类型
考点一、需要与动机
需要的概念: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
动机 |
概念 |
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
要素 |
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行为; 2.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 3.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
动 机 |
1.内源性动机:指人做某种行为本身,是因为行为本身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
2.外源性动机: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 |
3.区别: (1)内源性动机:看重工作本身,如寻求挑战性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做贡献的机会;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 (2)外源性动机: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等。 |
考点二、激励及其类型
概念 |
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
类型 |
1.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自我激励。 |
第二节 激励理论
本节考点 考点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考点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考点三、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考点四、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 考点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考点六、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考点七、强化理论
考点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 |
认为人类五种类型需要的强度并不都是相等 |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尊重(自尊、成就感、自主权);自我实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 |
主要观点 |
①人均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 ②未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的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③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低层次的需要被合理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④ 五种需要可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求,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求,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
在管理上的 应用 |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 (3)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
评论(局限性) |
①不十分可靠和准确:5种层次的需求并不严格呈阶梯关系 ②较呆板和不灵活 ③不完全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 |
考点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考点 |
内容 |
主要内容 |
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区分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
①激励因素:指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具备这些因素可以令员工满意,但不具备这些因素也不会招致员工的不满。 ②保健因素: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具备保健因素只能使员工不产生不满情绪,但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
考点 |
内容 |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联系与区别 |
①需求层次理论针对:人类的需求和动机 ②双因素理论: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或诱因。 ③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低级需要; ④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级需要 |
在管理上应用 |
①让员工满意和防止员工不满是两回事 ②实践应用(做法):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措施 |
考点三、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考点 |
内容 |
理论 |
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
奥尔德佛与马斯洛理论关系 |
1.生存需要=全部生理需要+部分安全需要 |
2.关系需要=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和爱的需要+部分尊严需要 |
3.成长需要=部分尊严需要+全部自我实现需要 |
独特之处 |
1.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 2.提出了:“挫折-退化”观点,即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
评价 |
1.具有变通性 2.变通性尤其有助于说明文化、环境背景差异下,个体需要的差异。 |
考点四、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
主要 内容 |
认为人有三种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 |
成就需要 |
概念 |
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 |
特点 |
①选择适度风险; ②有较强的责任感 ③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善于创业,可以是好职员,不一定是好经理 |
权力需要 |
概念 |
指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 |
特点 |
①权力需要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争取地位和影响力 |
②杰出的经理人有较高权力欲望,职位越高权力需要越强。 |
考点 |
内容 |
主要 内容 |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 |
亲和 需要 |
概念 |
是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
特点 |
①在组织中容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被人影响,因而在组织中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 |
②出色的经理亲和需要较弱,因为在管理上过分强调良好关系,通常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 |
在管理上应用 |
成就需要高的个人更希望工作能够提供个人的责任感、承担适度的风险以及及时得到工作情况的反馈。 |
考点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考点 |
内容 |
主要内容 |
观点 |
1.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成为对照者)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
2.员工比较的是:对投入、产出的自我知觉,而非投入、产出的客观衡量结果。 |
比较 角度 |
1.纵向比较 (自我比较) |
包括组织内自我比较和组织外自我比较 适合:薪资水准、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员工 |
2.横向比较 (他比) |
包括组织内他比和组织外他比 适合:薪资水准、教育水平比较高、视野较为开阔,依据的信息比较全面的员工 |
考点 |
内容 |
恢复公平的方法 |
①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 ②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 ③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 ④改变参照对象。 ⑤辞职。比较常见的感到报酬不足的员工选择的解决方案。 |
在管理上的应用 |
①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采给予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是相同的,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②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 |
考点六、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考点 |
内容 |
主要内容 |
1.认为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 ①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 ②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 ③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工具)。 |
2.公式 |
效价×期望×工具=动机 |
|
①效价 |
指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强度 |
|
②期望 |
指员工对工作努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 |
|
③工具 |
指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 |
3.特色 |
强调情景性:认为没有哪一个单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每一个人的动机 |
4.管理上应用 |
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 |
考点七、强化理论
考点 |
内容 |
观点 |
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的驱动因素。 |
性质 |
是一种行为主义观点。 |
特点 |
1.并不考虑人的内在心态,而注重行为和结果。 |
2.并不是地道的动机激励理论 |
第三节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节考点 考点一、目标管理 考点二、参与管理 考点三、绩效薪金制
考点一、目标管理
考点 |
内容 |
基本 核心 |
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
四要素 |
目标具体化 参与决策 限期完成 绩效反馈 |
实施目标管理 |
自上而下设定目标,也包括自下而上过程(通过低层次员工参与目标设置来实现) 目标管理是流行的管理技术,但研究个案显示,实施效果有时并不符合管理者的期望。 |
考点二、参与管理
考点 |
内容 |
概念 |
就是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 |
意义 |
1.发挥员工的专长,提高其对工作的兴趣 2.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有利于决策执行 3.促进团队建设 |
参与管理理由 |
(1)工作复杂管理者无法了解员工所有情况和细节 (2)工作任务相互依赖,各部门可在协商决定后共同推行 (3)使参与者对做出的决定有认同感,利于决策执行 (4)参与工作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赏,使工作显得更有趣,有意义 |
参与管理实施条件 |
①在行动前,要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参与; |
②员工参与的问题必须与其自身利益相关; |
③员工必须具有参与的能力,如智力、知识技术、沟通技巧等; ④参与不应使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力受到威胁; ⑤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员工参与; ⑥是否实行参与管理需要考虑员工对参与的需要 |
参与管理与激励理论 |
①符合双因素理论的主张:提高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给予员工成长、承担责任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②符合ERG理论:参与管理有助于满足员工对责任、成就感、认同感和自尊的需要。 |
考点 |
内容 |
质量监督小组 |
①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模式 |
②通常由8-10名员工及1名督导员组成 |
③对于小组提出的各种建议,管理层有最后决定权。 |
④作为小组成员的前提条件: 具备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擅长与他人沟通,并宣传各种策略。 |
考点三、绩效薪金制
考点 |
内容 |
概念 |
1.定义:指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 |
2.方式: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 其中:按利分红在西方主要针对各级主管 |
3.种类: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组织绩效。 |
4.实施基础:公平、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 |
5.主要优点: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 |
6.绩效同期望理论的关系比较密切,绩效薪金制可以提高激励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
考点 |
内容 |
斯坎伦 计划 |
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 是“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 |
1.主张: 组织应结合为一体; 员工是有能力而且愿意贡献出他们的想法好建议; 效率提高后所增加的获利,应与员工应与员工共同分享。 |
2.关键: 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以及整个组织中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报以强烈的态度。 |
本章知识点
节序
|
节名 |
需要、动机 与激励 |
需要、动机的概念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的概念、表现 激励的概念、分类 |
激励理论 |
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 三种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强化理论 |
激励理论在 实践中的应用 |
目标管理(与期望论相联系) 参与管理(与双因素说和ERG密切联系) 绩效薪金制(与期望理论相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