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初级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冲刺串讲班第1讲讲义
第一章——第二章
考情分析


章节

内容

2012

2013

平均分

总分

案例

总分

案例

1

工商企业及其管理概述

13

 

10

 

12

2

工商企业组织结构

11

 

14

 

13

3

市场调查与预测

20

20

20

4

生产过程组织

24

22

23

5

质量管理

17

17

17

6

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

22

22

22

7

员工招聘与员工培训

13

 

13

 

13

8

财务管理

20

22

21

第一章工商企业及其管理概论


本章重点内容结构图


第一节工商企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企业的概念及性质(重点)


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性质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企业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2.企业形成的两种理论:(重点)


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以企业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比单纯依靠市场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历史角度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探讨企业的产生。企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企业的形成原因。企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企业能作为在某种状态下替代市场的一种较低交易费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注:市场通过协议买卖的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和组织生产,而企业是通过内部管理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但会发生组织管理费用。

3.企业发展的3个阶段:(1)手工生产时期;(2)工业生产时期(工厂制度建立的标志着企业的真正形成);(3)企业生产时期。

4.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完善灵活的经营机制

①动力机制(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益、劳动者积极性),
②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③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
④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

特征:先天性,②本质性,③系统性,④功能性。

(2)良好的企业素质
(重点)

定义:企业内在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

人员素质,②技术装备素质,③管理素质,④文化素质(企业的灵魂和精华)

5.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
①面临的外部环境:传统企业偏紧,看政府脸色行事;现代企业较松,根据市场需要行事。
②所有者和经营关系:传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③企业管理方式:传统企业实行垂直式直接管理;现代企业实行扁平式间接管理,具有独立性。

6.企业要素: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7.企业的优势与弱势:


1.优势

(1)有效分工和协作;(2)节约费用;(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2.弱势

(1)信息传递易缺失;(2)监督成本增加;(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4)官僚内耗现象产生

第二节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1.工商企业的主要类型:(重点)


分类依据

类型

(1)按企业投资主体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4种)

(2)按企业产权组织形式

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3种)

(3)按实体集约程度

单一企业、多元企业、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4种)

(4)按企业规模

特大型、大型(大一、大二)、中型(中一、中二)、小型(4种)

(5)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3种)

2.企业制度的类型:(重点)


类型

定义

特点

(1)单个业主制企业

最早的企业形式,
“个体企业”,自然人。

优点: ① 集所有权经营权一体,企业经营灵活,便于灵活决策和精打细算; ② 注册资本要求不是很高,企业开业和关闭手续简单;
③ 产权属于个人,可以自由转让。
缺点: ① 存续时间短,信誉有限; ② 难以从事规模较大产业; ③ 承担无限责任,较大风险; ④ 企业完全依赖业主个人素质。

(2)合伙制企业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自然人)订立合伙协议联合经营,收益由合伙人共享,风险由合伙人共同承担。

优点: ① 资金来源和信用能力较大; ② 集合多个合伙人的才智和经验; ③ 资金筹措和管理能力增强,规模扩大和发展可能性较大。
缺点: ① 产权转让困难,需经所有合伙人同意;
② 承担无限和连带责任; ③ 企业寿命不易延续很久; ④ 合伙人分歧影响经营; ⑤ 规模仍受局限。

(3)公司制企业

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出资组成的、能够独立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特点: ① 公司是企业; ② 公司是法人;
③ 公司具有联合性; ④ 投资主体多元化;
⑤ 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
⑥ 公司法人财产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
⑦ 有限责任制度。
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债务担责。

3.现代企业制度:
(1)定义: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
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
(2)基本特征:①产权清晰;②权责明确;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

第三节工商企业的职能、目标与责任


1.工商企业的基本职能和经营目标:
(1)8项基本职能:把国家和顾客需求转化为企业要求并予以满足,让顾客满意是企业首要责任。
(2)经营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利润。

2.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


含义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内容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协调外部关系的基础。

作用

(1)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
(2)企业社会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改善监管环境。
(4)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降低市场的壁垒。

 第四节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性质与职能


1.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性质:
(1)自然属性(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2)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2.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
(1)计划职能(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2)组织职能;(3)指挥职能;(4)控制职能;(5)协调职能;(6)激励职能。

第五节工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重点)


(1)技术标准

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安全与环境标准。
(企业标准的主体)

(2)管理标准

生产组织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

(3)工作标准

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方法、程序及工作要求所作统一规定

(熟悉各标准的内容,尤其是技术标准中的各项标准)

2.定额工作:


劳动定额

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工酬的产量定额、设备看管定额、服务定额。

设备定额

设备利用定额、设备维修定额

物资定额

物资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

流动资金定额

企业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成品资金定额

费用定额

费用预算规定的部门、个人的费用开支标准

期量标准

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所制定的有关时间和数量方面的标准

3.计量工作(重点)
(1)计量技术:标准测量技术、工业测量技术、计量测量技术。
(2)计量管理:工业计量管理(以产品为核心)、商业计量管理(以商品为核心)、法制计量管理(对尺、衡器、电度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利益的单位量的管理)。

4.信息工作:企业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1)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2)科技经济情报;(3)科技经济档案工作

5.规章制度:
(1)基本制度:指企业的领导体系,如经理、厂长负责制
(2)工作制度:指导企业具体管理方面的制度,如财务制度、计划制定制度等
(3)责任制度:企业内部各岗位所规定的任务、权利、责任的总称。责任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核心。

6.职业培训:①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③工人的培训内容。

第二章工商企业组织结构


本章重点内容结构图

第一节企业组织设计


1.分工、专业化与协作
(1)分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即不同的劳动者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
(2)专业化: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长期从事某种专项行的工作。按照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顺序,专业化形态的第一种是部门专业化;第二种是产品专业化;
第三种是零部件专业化;第四种是工艺专业化;第五种是生产服务专业化。(重点,掌握顺序及每种专业化的对象)
(3)协作: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指担负不同专业化操作的劳动者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上的协调或生产活动上的合作,根据协作性质不同分为:技术协作和经济协作。

2.世界范围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新特点


分工国际化

分工与专业化扩展到国际范围,以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内横向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职能专业化

出现了新型的专业化形式,即企业业务或职能的专业化,“业务外包”正在成为新的分工潮流

灵活专业化

以机器为核心的“机械专业化”正在为以人为核心的“灵活专业化”所取代,出现了新型的“灵捷制造方式”

协作紧密化

在分工深化的同时,协作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了,建立在精密分工基础上的紧密协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潮流

3.分工协作与生产效率
(1)企业内分工可以减少企业投入和增加产出,从而能提高生产效率.(4个好处)
(2)分工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率(2个好处)

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重点)


管理幅

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受到行业特点、人员素质、工作性质、环境特征等多因素的影响。

管理层次

(1)对分级管理的组织而言,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从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级。
(2)一个特定的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应根据组织的任务量与组织规模的大小而定。

关系

管理层次受到管理幅度的制约和影响,两者成反比关系。

5.集权、分权与授权:
(1)集权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力分散到整个组织之中。是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
(2)集权与分权程度的标志:决策的频度、决策的幅度、决策的重要性、对决策的控制程度。
(3)授权:指上级委托给下级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具有相当的决策权和行动权。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指挥监督权,被授权者对授权者有报告与完成任务的责任。
(5项基本原则:①视能授权;②明确授权范围;③不可越级授权;④适度授权;⑤适当控制。)。

6.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
(1)直线关系: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领导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命令关系。
(2)参谋关系:由于直线主管弥补专业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服务和协助的关系。参谋是同层次直线主管的助手。

7.现代企业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重点)


(1)职能部门化

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部门化方法。按照工作的重要程度分为主要职能部门(生产、营销、技术、财务等)和从属部门。
优点:发挥专业优势,主管人员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关键业务上,有利于目标实现。
缺点:产生部门主义或本位主义,使部门间的协调产生困难。

(2)产品部门化

在产品形成足够大的数量或不同产品用户或潜在用户足够多时采用。
优点:有利于发挥专用设备效益,发挥人员技能和专业知识,有利于部门协调以及产品的增长和发展。
缺点:要求更多人具有全面管理的能力,同时增加了主管部门控制、协调的难度。

(3)区域部门化

按照地理范围划分管理部门。
优点:改善地区内的协调,有的放矢地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管理人才。
缺点:需要更多的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同时造成主管部门控制不便,区域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困难。

(4)其他方法

服务对象部门化、过程部门化、综合部门化等

8.企业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原则
(1)基本任务: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编织职务说明书。
(2)主要依据:①企业战略;②企业环境;③企业技术;④企业发展阶段。
(3)基本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①统一指挥原则;②权责对等原则;③分工与协作原则;④精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