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人格、智力、能力、情绪、态度、价值观的概念,是否掌握相关的理论,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分析能力。
人格的影响因素 ★★★ 研究表明:一个成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影响。 遗传建构了前提条件或外周限制,但个体的总体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应用分析 真题(2008 单选)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 A.人格 B.能力 C.态度 D.价值观 答案:A
真题(2010 单选)关于人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对他的人格没有什么影响 B.人格是不稳定的,随时都会改变 C.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 D.精神分析从个人意识经验发展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 答案:C
真题(2013 单选)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由()。 A.遗传 B.环境 C.情境 D.文化 答案:A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 ★ (人格特质的组织者“统我”)
应用分析 真题(2009 单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认为()。 A.人格特质是零散的 B.人格结构有五层面 C.人格特质分为16种根源特质 D.人格特质是有组织的 答案:D
真题(2013 单选)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属于人格的建筑构件的特质是()。 A.枢纽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基本特质 答案:B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 (1)从特质理论出发,以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问题。 (2)人格维度的划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 (3)艾森克的理论和古希腊的4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应用分析 真题(2009 单选)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和古希腊的“四体液说”相吻合,与内倾-稳定特质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抑郁质 C.多血质 D.粘液质 答案:D
真题(2011 2013 多选)艾森克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将人格划分为()等维度。 A.抑郁 B.乐群 C.外倾 D.敏感 E.神经质 答案:C E
智力 基本的智力维度 ★★★★★
维度 |
定义 |
范例 |
言语能力 |
理解、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 |
教师 律师 领导 |
数学能力 |
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
投资商 工程师 |
推理能力 |
理解解决问题的原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
治疗师 设计师 咨询师 |
维度 |
定义 |
范例 |
演绎能力 |
通过对事实的观察或评估得出适合的结论的能力 |
科研人员 |
关系类比能力 |
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和情景中的能力 |
人类学家考察文化和仪式之间的关系 |
维度 |
定义 |
范例 |
记忆力 |
保持和回忆陈述或句子的能力 |
学习 外语 |
空间认知能力 |
判断物体的位置和排列,以及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可以想出物体形状的能力 |
室内装潢师、艺术家 |
知觉能力 |
辨认视觉上的模式和发现模式内以及模式间关系的能力 |
摄影师 |
应用分析 真题(2010、2012 单选)按照心理学对智力的理解,优秀的教师、律师和领导表现突出的共同能力是 ()。 A.语言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演绎能力 D.知觉能力 答案:A
真题(2013 单选)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 A.推理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数学能力 D.知觉能力 答案:A
真题(2008 单选)室内装潢师最可能需要具有下列何种独特的能力 ()。 A.知觉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推理能力 D.关系类比能力 答案:B
真题(2011 单选)对一个想学好外语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智力维度是 ()。 A.数学能力 B.记忆力 C. 推理能力 D.演绎能力 答案:B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 知识和技能这两概念和能力有关但又有所不同 1.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2.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3.能力:是概括的心理特征 4.辨析: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知识和技能可以不断积累。
应用分析 真题(2012 多选)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知识是概括的心理特征 B.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C.能力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D.知识可以不断积累 E.技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 答案:B D
真题(2011 单选)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B.能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 C. 能力是一种概括的心理特征 D.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答案:B
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 威尔逊的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在麦克里兰理论的基础上,威尔逊进一步把领导者的胜任特征简化为三个方面: (1)预测变化: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坚韧不拨,以及富有耐心。 (2)寻求支持: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 (3)驱力水平:为自己定的目标高,有活力且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
应用分析 真题(2012 2009 2010 2013多选)威尔逊认为领导的胜任特征包括()。 A.预测变化 B.服务意识 C.寻求支持 D.认知深度 E.驱力水平 答案:ACE
情绪状态 ★★★★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还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一)心境 1.含义 心境也叫心情,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2.特点 心境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在特定时间内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如忧郁、得意等。
(二)激情 1.含义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狂喜、绝望等。 2.特点 :激动性+冲动性 情绪状态
(三)应激 1.含义 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生活中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如丧偶、生病等都有可能使人产生应激。 2.特点 (1)激动水平更高、更强烈; (2)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 (3)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免疫系统的作用会受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应用分析 真题(2008 多选)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把人的情绪可以分为()。 A.心境 B.心绪 C.激情 D.应激 答案:ACD
真题(2009 单选)心境、应激都属于()。 A.态度 B.情绪 C.能力 D.动机 答案:B
真题(2012 单选)下列情绪状态中,长期持续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害,甚至引发疾病的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激动 答案:B
态度的形成 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 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 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
应用分析 真题(2011 多选)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机制包括()。 A.认知 B.体验 C.联结 D.强化 E.模仿 答案:CDE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 ★ ★ (一)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并非一对一,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二)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识: (1)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2)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增强态度的途径有2点: (1)对态度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 (2)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
5. 态度的可接近性: (1)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 (2)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
应用分析 真题(2012 单选)关于用态度预测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态度的特殊性越高,用态度预测行为越准 B.个体内在自我意识越强,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率越低 C.态度的强度越弱,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越大 D.态度的可接近性越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越小 答案:A
真题(2013 案例)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就越低。 B.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就较高。 C.时间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D.态度的强度与其对行为的预测准确性成反比 答案:B
态度改变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 1.含义: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959)
2. 减少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 (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某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 (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应用分析 真题(2007单选)戒烟者为减少因再次吸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以下属于这种做法的是()。 A.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B.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C.我喜欢吸烟,不想真正戒掉我的烟瘾 D.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答案:D
真题(2008单选)著名心理学家里昂-菲斯廷格提出说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 理论是()。 A.自我觉知理论 B.态度行为理论 C.认知失调理论 D.结构功能理论 答案:C
真题(2008 单选)公司的职员可能并不喜欢他的经理.但是却要表现出对他的服从和 尊敬,这种现象被称为()。 A.选择性知觉 B.认知失调 C.社会促进作用 D.从众行为 答案:B
真题(2009 多选)根据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们用来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 A.改变态度 B.增加选择感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E.改变行为 答案:ADE
真题(2013 单选)小赵最近正在减肥,恰好遇上部门同事聚餐,打破了他的减肥计划,这是他非常不开心。小赵开导自己:“跟同事交流感情,并在聚会中变现得放松、合群,比减肥重要多了。”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小赵采用的减轻认知失调的方法是()。 A.改变态度 B.增加认知 C.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D.减少选择感 答案:C
某公司拟招聘一名技术工人。在众多应聘者中,老王脱颖而出,原因是在面试过程中,老王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打动了总经理,总经理相信老王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事实也证明了总经理的判断。1年之后,老王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老王萌生了辞职的念头。总经理得知之后,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对其进行挽留。 真题(2013 案例) 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人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老王不愿意经常出差,于是希望离职。老王所采用的这种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A.改变态度 B.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改变认知 D.改变行为 答案:D
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试图让老王相信,现阶段工作虽然需要经常出差,但是对其经验的积累和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人力资源部门采用的这种减少老王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A.改变态度 B.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增加新的认知 D.改变原来行为 答案:C
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说服信息的因素 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 1.差距 (1)含义:它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 (2)两种例外情况: 第一,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 第二,差异太大会使人生产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
2.恐惧 (1)含义:它是指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2)随着唤起的恐惧感受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倒U图
3.信息的呈现方式 (1)从媒体的角度看:“大众传播 + 面对面”的交谈效果 >“单独的大众媒体”的效果。 (2)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 (3)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书面效果。 (4)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 当被说服者已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单面效果”; 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效果”较好。
应用分析 真题(2011单选)关于说服信息影响说服效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说服信息要求的态度与实际态度差距越大,态度改变也越大 B.一开始就同意说服者的观点时,单面说服效果好 C.在说服信息很复杂的时候,听觉信息的效果最好 D.说服信息唤起的恐惧程度越大,态度改变也越大 答案:B
真题(2013 多选)小罗拟向主管请假一周回家探望家人,为了说服主管改变态度,同意自己的请假要求,小罗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A.趁主管心情好的时候提出请求 B.向主管承诺,假期之前加班完成工作任务 C.向主管说明,几天后是自己父亲的60岁生日,回家 探望老人意义重大 D.采用多种方式反复向主管提出申请 E.趁他人在场时提出申请,使主管不好意思拒绝 答案:AB
某公司拟招聘一名技术工人。在众多应聘者中,老王脱颖而出,原因是在面试过程中,老王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打动了总经理,总经理相信老王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事实也证明了总经理的判断。1年之后,老王称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老王萌生了辞职的念头。总经理得知之后,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对其进行挽留。 真题(2013 案例) 下列因素或做法中,有助于改变老王态度的是()。 A.人力资源主管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B.向老王说明离职的利弊 C.规定严格的离职纪律 D.让老王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答案:AB
认识价值观 ★★★ (一)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二)界定 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 (1)个体现象 (2)社会现象 (3)文化现象 2.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看:它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 3.从价值观的功能看: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 4.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它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 认识价值观 5.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态度与具体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应用分析 真题(2008 单选)关于事物、行为的是非、优劣好坏、可取与不可取的最基本的信念 或判断、在组织行为中被称作( )。 A.工作满意度 B.价值取向 C.价值观 D.观点 答案:C
真题(2012多选)关于价值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值观既是一种个体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价值规随情境不同而改变 C.价值观不是内隐的,而是外显的 D.价值观比态度更形象、更具体 E.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 答案:AE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 (一)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被认为是对传统中国人价值观的最深刻、最贴切、最形象的阐述。
(二)以社会、关系、情景为中心的价值观 1.西方人的“自己”:是以表达、表现及实现“个己”为主。 2.中国人的“自己”:是以实践、克制及超越的途径,来使“自己”与“社会”结合。因此,中国人的自己是可以扩展的,不仅包括个体自身,还可以推及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教。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人是社会取向、关系取向和情景取向的。
杨国枢曾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认为在这个生活圈中人们有两种不同的主要运作方式,一为自我取向,这种取向是以自主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支配、控制、改变及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一为社会取向,这种取向是以融合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个次级取向。
应用分析 真题(2007多选)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 A.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B.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C.法规与宗教 D.差序格局 E.追求富贵 答案: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