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义
先秦必考文学常识梳理(上)

第一章:先秦必考文学常识梳理

一、 先秦文学概况

  按照我国文学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上古到秦统一前(即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期。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在整个先期文学中,我们将分为三部分来梳理和识记,分别为诗歌与辞赋、寓言神话和散文。

二、代表性文学思潮

(一)诗歌和辞赋


1.原始诗歌(也叫原始歌谣)
  
  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是劳动过程中随口唱出来的,它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随着人类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在这些呼声的间歇中添上有意义的词语,便形成了正式的诗歌。

2.《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
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二)散文


  先秦散文从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发展而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1、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殷周时代,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记载历史事件,《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尚书》之后开始以散文写史,《春秋》即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三部重要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们在体例、叙事和文辞上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先秦散文的卓越成就。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哲理性的论辩性散文。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等。其中以《庄子》和《孟子》文学成就最高。

(三)寓言和神话传说


1、先秦寓言

  寓言是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体裁。

2、神话传说

  远古神话代表作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一些部族间的战争,也在《黄帝杀尤》、《共工与颛顼争帝》等神话传说中生动反映出来。神话传说和原始诗歌一样,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三、先秦文学
代表性作品梳理:

(一)、《诗经》


1.内容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305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由孔子进行编修。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的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按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赋、比、兴,合称六义。

2.知识拓展: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为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拟,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赋、比、兴”即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3.《诗经》中代表作品:

《关雎》
内容简介: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表现了爱情带给他的焦虑和喜悦。 本诗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

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所喜爱的好配偶。

《采薇》
内容简介:本篇描写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表现了诗人忧时之情。

简析:全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衬乐,倍增哀乐。

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七月》
内容简介:本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 此诗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于本诗。

简析: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很象是一首农历诗

名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译文: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

《蒹葭》
内容简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表现了对“伊人”执着的追求和向往。

简析: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着河对岸的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翻译:芦苇密密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女子,伫立在河水的另一方。

《诗经》自测题:

一、填空:
1、关于《诗经》的编订,古来有所谓 之说。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
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 流域。

3、所谓“四家诗”指的是 ,前三家属 经学派,而毛亨、毛苌属 经学派。

4“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 篇,雅 篇,颂 篇。

5 《 诗 经 》 中 五 篇 周 民 族 史 诗 是 《 生民》、 和《大明》。

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是的是 、所谓“三用”指的是

7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 ,可以 ,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诗经》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 ”紧贴现实生活感情自然真挚。

9、 《诗》到了 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10、 《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 国风雅分为大雅和 ,颂分为 和《商颂》三部分。

11、 《诗经》按其音乐性质在文学上一般分为 颂三大类。

12、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3、《诗经》收集了西周至 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4、《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 和娱乐。

15、《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和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16、《七月》全诗以 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17、 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选择题
1、 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2、 下列诗篇中属于弃妇诗的是
A.《诗经  伯兮》 B.《诗经  君子于役》 C.《诗经  关雎》 D.《诗经  氓》

三、举例论述《 诗经》 的艺术。

 

 

 

 

 

(二)、叙事散文

1、《左传》:

内容简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先文散文叙事之最。

《左传》中代表作品:

《曹刿论战》:
内容简介:本篇记录了鲁国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突出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第二段通过对曹刿指挥反攻的描写,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第三段表现了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简析: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名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名句翻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衰竭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桓公伐楚》
内容简介:本篇叙述齐桓公和诸侯向楚国进军的经过,刻画了楚国使者善于应对、义正言辞的特色。

简析: 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管仲是在无理中找借口;齐侯则是一副霸主神气;楚国使者的对答,随机应变,使对方无懈可击,特别是屈完的话, 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真是绝好的外交辞令. 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但辞令又不单是靠语言来表现的,还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使自己的言辞具有说服力,使对方无辞可答。

名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名句翻译:“您住在北方,我信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达,我想不出您进入我们国封地的缘故是什么。”

《宫之奇谏假道》
内容简介:本文通过宫之奇谏假道和虞公拒不纳谏而招致亡国之祸的故事,表现了宫之奇对形势的精彩分析,传递了他小国间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除被大国欺凌、吞并的危险。 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简析: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首段,从当前虢、虞德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德直接威胁;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
残的观点;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

《烛之武退秦师》
内容简介:本篇叙述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举兵袭击郑,晋秦两国作战于殽的经过。秦穆公不听蹇叔的谏诤,秦师骄纵轻敌,招致失败。

简析: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作者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战国策》:
内容简介:简称《国策》。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文章气势纵横,论事周密,善于运用寓言譬喻,

《战国策》中的作品:

《苏秦始将连横》
内容简介:本篇记载苏秦最初主张连横,想帮助秦国打击六国,秦惠王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主张约纵,造成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

简析: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涉及成语:
1.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
2.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的转变。
3.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又怕又愤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内容简介:本篇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的听取人们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写来委婉生动,颇有说服力。

简析: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名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名句翻译:我的妻子之所以称赞我美,是因为她对我有私心;我的妾之所以称赞我美,是因为她对我有畏惧之心。我的门客之所以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冯谖客孟尝君》
内容简介:文章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简析: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叙事曲折生动。

3.
《国语》:
内容简介:《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中的作品:

《邵公谏厉王弭谤》
内容简介:本篇记载邵穆公劝戒厉王弭谤的主张,指出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

简析: 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名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名句翻译: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勾践灭吴》
内容简介:夫差练兵三年,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灭掉了吴国。

赏析: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相关成语: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先秦叙事散文文学常识自测:

(一)填空:
1、先秦历史散文中,《左传》是 体,《战国策》 体,《国语》 体。

2、“春秋三传”是

3、 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 时期历史文告的汇编;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

4、《左传》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 ” 、 “ ”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方式。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常识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司左丘明所作,它擅长战争描写。
B.《春秋》是概括的记叙历史,《左传》是详细的记载事件的本末细节。
C.《国语》春秋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体通史,记载周王朝和诸候各国的大事,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及《左传》,叙事却比《左传》更鲜明生动。
D.《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文风剧谈雄辩。

2、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常识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鲁国的纪传体通史,纪事严谨,语言精炼。
B.《尚书》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它大致有四种体式:《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C.《战国策》中纵横家辩士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像“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刻舟求剑”都出自其中。
D.《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词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特点:围绕人物的谋策、游说、议论来组材谋篇;善于表现人 物个性;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帮助说理。

(三)举例简述《左传》叙事特点。

 

 

 

 

 

 

 

 

 

(三)、诸子散文

1、《论语》:
内容简介;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成书于战国初年,语录体是其基本特征。

2
、内容名句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 温,温习。故,旧所闻昔所知为故.新,今所得新所悟为新。温故而知新,温习旧有知识而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可以为师: 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
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
译文 :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迷惘。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
殆:危殆。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
译文 :孔子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也可译为:“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孔文子:卫大夫,名圉(yǔ)。文,其谥。《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通“叛”,背离,指离经叛道。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悾悾,诚悫(què)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正为此鄙夫心悾悾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

(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9)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多学而识:识(zhì),记。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与,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贯,穿。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2、《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中代表作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思想内容:本章说明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而能否获取人心,决定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反映了一定的道理。

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齐桓晋文之事章》:
思想内容: 本章系统的阐述了孟子关于王道的理论和具体主张,指出人君只要能扩充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所谓“推恩足以保四海”。人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推行王道于天下,所谓“保民而王”。反之,如果以武力求霸,结果必定失败。孟子的这种理论和主张,反映了他对人民的重视,但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赏析: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译文: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3)《鱼我所欲也》:
思想内容:本章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更是不可取的。不过,孟子的所谓“义”或“礼义”并非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的。

简析: 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名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如今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善恶廉耻的本性。

赏析:
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3、《荀子》:
内容简介;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荀子》说理严密、结构严整,笔力浑厚。

代表篇目:
《劝学篇》:
思想内容:本篇为今本《荀子》第一篇,系统论述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及其途径方法,特别强调劝学、专一、礼法、贤师益友的作用。

赏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代大夫。墨子主张简朴节俭,反对礼乐繁饰。主张勤劳刻苦,反对声色逸乐。重质而轻文,弃华而务实。
《墨子》一书,其中云集了他弟子和后学者的记录。《墨子》文章的特点是逻辑性较强,语言质朴。

代表篇目
(1).《兼爱》:
思想内容: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均阐述“天下兼相爱则治”的道理。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与儒家的“仁”和“推恩”思想相对立。但墨家的这种兼爱,是离开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

(2).《非攻》:
思想内容: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所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则不懂得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3).《公输》:
思想内容: 本篇叙述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事件,具体的反映了他的反对侵略和扶住弱小的思想。

简析: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又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故事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5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代表作品:
1.《逍遥游》:
思想内容: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名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简析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

2.《养生主·庖丁解牛》:
思想内容: 通过对庖丁解牛描述,表现了世上事物虽然错综复杂,只要善于适应自然之理,就不会蒙受损失。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6、《韩非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的学术综合了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慎到的“势”而加以发展,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韩非子》共五十五篇。他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又善于用浅近的语言说明抽象的道理。

代表篇目:
(1)郑人买履
内容: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意: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

(2)、智子疑邻
内容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寓意
1.从主人那吸取的教训是 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2.从老人那: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

寓意:
1.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2.从积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3)自相矛盾
内容: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寓意: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4)滥竽充数
内容: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寓意: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那些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诸子散文自测

一、填空
1. 子曰“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2、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

4、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 立天下之正,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则无败 。《老子》第六十四章》

7、 诸子散文包括《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中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 的言行,由 写成,是 家的经典。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都是其中的名篇。
B.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所著《韩非子》是法家重要著作他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又善于用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
C.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D.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兼爱,就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2. 下列标红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而斫之(任意,听任)
B.见其不知量也(多数) 利与善之也(差别) 举世誉之而不加(勤勉)
C.为之不厌(不过) 畜君何(喜欢) 女将乎比予哉(何,什么)
D.自者无功(攻战) 举直诸枉(通“措”,安排) 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3、下列标红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富可求也 B. 瞻之在前,忽在后
  就有道正焉  割鸡用牛刀
C.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 D. 斧斤时入山林 悲夫
  子不知余也     人皆有七窍视听食息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2)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⑦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彀率:拉弓的标准。⑦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①以下对选段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②以下对选段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后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君子站在大路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

③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培养?

 

 

 

 


(四)、辞赋与古代神话

1.辞赋:
  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代表作品:
(1).《离骚》: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简析: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充满了艰辛。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译文: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2).《九歌》:
  《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赏析: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神歌舞剧. 从诗歌意境上看,颇有独到之处,而且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

名句: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涉江》(成语:狐死首丘)
与天地兮并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九章·怀沙》(成语:一概而论)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九章·怀沙》

2.神话:
《山海经》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原题为夏禹、伯益所作。实际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手之手,秦汉间又有附益。全书共十八卷,记述海内外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等,多集异物和神奇灵怪,保存了不少我国古代的神话资料。

代表作品
(1).《精卫填海》:
思想内容:《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根据《山海经》记述这种叫精卫的鸟,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2).《夸父逐日》:
内容简介: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3).《鲧禹治水》:
内容简介:在古代的治水神话中,鲧和禹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鲧为了人民的利益,背叛了统治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禹继承了父亲的未尽之业,艰难斗争,终于制服了洪水。鲧和禹一直成为人们热烈歌颂的对象。

3.《淮南子》
内容简介:《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二十一卷。他的思想接近道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的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代表篇目
(1)《女娲补天》: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女娲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表现出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高度的智慧,成为人民歌颂的英雄。

(2)《后羿射日》:
内容简介:在远古时代,曾经发生大旱灾,加以怪兽、怪鸟、水火怪异为害。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了后羿这样的英雄典型,以表达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传说,故事内容大致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

(3)《共工怒触不周山》:
内容简介:《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辞赋与古代神话自测题:

一、默写填空。
1、青云衣兮白霓裳, 《九歌》

2、登昆仑兮四望, 《九歌》

3、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九章》

4、思故旧以想象兮, 。《远游》

5、 ,狐死必首丘。 《九歌》

6、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

二、常识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3、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它们保存在 中。

4、 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历史源头。

5、被称为“骚体”的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6、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三、选择题。
1.把屈原、宋玉等人的散篇"楚辞"作品辑录、编辑成书,并定名为《楚辞》的是汉代的( )。
A.刘歆 B.刘向 C.王逸 D.司马迁 1

2.屈原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是( )。
A.《天问》 B.《离骚》 C.《九歌》 D.《九章》

3."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这几句诗出自屈原的( )。
A.《招魂》 B.《离骚》 C.《九歌·国殇》 D.《九章·橘颂》

4.屈原的几乎全部是由问句构成的长篇抒情诗是( )。
A.《天问》 B.《离骚》 C.《九歌》 D.《九章》

5.屈原的《九歌》和《九章》分别有( )。
A.11篇和1篇 B.9篇和9篇 C.1篇和9篇 D.11篇和9篇

6.《九辩》的作者是( )。
A.唐勒 B.宋玉 C.景差 D.屈原

《诗经》自测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王官采诗 公卿献诗 孔子删诗

2、江汉 黄河

3、鲁 齐 韩 毛 今文 古文

4、 160 105 40

5、《公刘》 《绵》 《皇矣》

6、风 雅 颂 赋 比 兴

7、观 群 怨 君

8、劳者歌其事

9、汉

10、15国 小雅 鲁颂 周颂

11、风 雅 颂

12、诗经

13、春秋中叶

14、典礼、讽谏

15、七月

16、时令

17、诗经

二、选择题:
1 D
2 D

三、论述题: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扣住“赋”“比”“兴”和现实主义手法即可)

先秦叙事散文文学常识自测  答案

(一)填空:
1、编年 国别 国别

2、《左传》 《谷梁传》 《公羊传》。

3、《尚书》 商周 《春秋》 编年 国别

4、君子曰 孔子曰

(二)选择题:
1、C
2 、D

(三)论述题:
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②在叙事时主要采用顺叙方式,并在顺叙中不时插入倒叙和预叙、补叙等手法,使得叙事更显摇曳多姿 。如《宣公二年》中写晋公击杀赵盾,在激烈的打斗中以“初,宣子田于首山”引出灵辄。
③叙事时伴随着浓厚的故事性、虚构性、戏剧性,从而体现出强烈的文学性。如如 “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④《左传》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 、 “ 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方式。

诸子散文自测  答案

(一)填空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曲肱而枕之

(4)愤不启,不悱不发,

(5)居天下之广居

(6)终如始

(7)《孟子》、《墨子》、《庄子》 《论语》 孔子和他的学生 孔子的学生 儒

(二)选择题
1 、D

2、 C (A饭: 动词,吃饭)(B多: 只,仅仅) D ( 伐:夸耀)

3、 C [ A.而(如 果,表 假 设 /表承接) B(形容词尾,“然” / 疑问词,哪)  C(皆为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D(介词,按照;/连词,用来)]

4、D 他们并不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
① A(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②D(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③对于求学者而言,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恰到好处,适当示范,做到“中庸”。

(四)阅读《庄子》选段
①a(应为“赠送”)
②a: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免于漂洗棉絮,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B: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③物有小用及大用之分(即“所用之异”),人有小智及大智之别(即眼光、境界等差别)

辞赋与古代神话自测题  答案

一、填空默写。
1.举长矢兮射天狼
2.心飞扬兮浩荡
3.何日夜而忘之
4.长太息而掩涕
5.鸟飞反故乡兮
6.虽九死其犹未悔

二、常识填空。
1、《山海经》
2、开天辟地 征服自然 英雄神话 异域志怪
3、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翌射日、嫦娥奔月 《淮南子》
4、《离骚》
5、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
6、香草美人

三、选择题。
1.B
2.C
3.D
4.A
5 .D
6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