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级邮电专业知识与实务基础精讲班第2讲讲义
第一章 通信业及信息化(二)

第二节 通信业与社会信息化


一、社会信息化
(一)关于信息化

信息化从内涵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作为超越传统资源概念的一种新的资源,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
从外延的角度来考察,它扩展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信息环境。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信息化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社会信息化的内容
会信息化应该包含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和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两大部分内容。实现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首先应从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开始,实现企业信息化,之后扩展推进到产业的信息化,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信息化;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信息化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如图所示。


(1)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的三个层次。
①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②产业信息化指的是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内的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行业信息库和网络,从而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并逐步向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迈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
③国民经济信息化是经济活动逐步实现信息化的过程,指的是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内统一的信息利用、信息沟通和信息流动。

(2)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的内容。
①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社会生活主体在一定社会领域中生存与活动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
②社会服务信息化从狭义的角度,通常指的是社会服务方式的信息化,它包括社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和社会服务方法的信息化。
从广义的角度,它还包括社会服务主体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客体的信息化和社会服务内容的信息化。社会服务主体的信息化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社会服务行业的网络化、社会服务组织的信息化,以及社会服务人员的知识化等。③社会管理信息化就是指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会行政效率和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

(三)社会信息化的特征
(1)社会组织网络化、扁平化。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为人们充分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民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要求。
(2)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
(3)信息终端的基本普及。
(4) 社会生产方式实现转型。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传统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二是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三是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
(5)交易方式实现转变。电子商务成为实现交易的基本形态。

应用分析
例题.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的转变。
A.商品交易方式
B.文化交流方式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管理方式
答案:A

二、ICT与社会信息化
(一)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来源于美国的“新经济”。
(二)ICT与社会信息化
1.ICT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实现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通信业中的主体通信网络运营业始终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地位。
2.ICT对信息化社会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测评理论及方法
(一)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理论及测度方法。

(二)马克·波特拉的信息产业理论及测度方法
将信息活动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马克·波拉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化的测算方法。采用了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法和劳动就业结构分析法来测度一个国家信息经济的发展水平。

马克·波拉特测算理论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个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信息经济结构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
提出了测度一个国家信息经济水平提出了测度一个国家信息经济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比重;二是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三)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由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RITE)提出,称RITE模型,用来测度不同的社会阶段或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社会信息化指数通过计算四个因素反映,每一因素由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共有11个分指标。
测算时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每个分指标的绝对值,再将各自的数值转换成指数,最后求得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指数(I4)模型指标体系

信息量I1

信息装备率I2

通信主
体水平I3

信息系数I4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人均年通话次数

每百人每天报纸发行数

每平方米人口密度

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

每百人电话机数

每百人电视机数

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

第三产业人口的百分比

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

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的杂费所占比重

指数的计算方法: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值确定为100,然后分别用测算年度的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得到测算年度各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标指数求算术平均,即得到相应上一级指标的指数。
在测算过程中,需要先测算出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和信息系数指数,再求算术平均后求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应用分析
例题.使用信息化指数模型(RITE)测算信息化程度时,测得某地区的信息量指数为235,信息装备率指数128,通信主题水平指数为178,信息系数指数为245,则该地区的信息化指数为( )。
A. 128.0
B. 186.5
C. 196.5
D. 245.0
答案:C

(四)国际电信联盟( ITU)的测评方法
ICT发展指数(IDI)衡量的主要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衡量和跟踪世界各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进程和发展;
二是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
三是衡量数字鸿沟,即反映不同信息化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差距;四是衡量信息化发展潜力。
信息化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ICT准备阶段,该阶段发展程度主要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ICT接入程度来体现;第二阶段为ICT使用阶段,该阶段发展程度可由社会对ICT的使用程度来衡量;第三阶段为ICT的影响阶段,其发展程度可反映ICT应用为社会带来的效率和效益。
考虑到对ICT影响的衡量往往需要借助对基于主观判断问题回答的统计调查分析获得,难以量化比较,而ICT技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ICT应用后带来的效果,因而衡量IDI指数的指标体系中包括ICT准备、ICT使用和ICT能力三个指标。
ICT发展指数的计算公式:
IDI=(40%xICT准备+40%xICT使用+ICT能力)×10
基于该指标体系,ITU对全球150个国家2002年至2007年五年间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所有国家的信息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全球各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第三节 我国“两化融合”实践及测评


一、“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指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
工业化是以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为开端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态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化的一个过程。狭义的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信息化则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叶开始,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开始进入信息化阶段,这个阶段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我国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发展可以不遵循“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既定技术发展路线,而是可以将两者结合起,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道路。

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价
2011年1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工业企业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素,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1)评估规范主要内容。该评估规范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级别相关的评估关键要素。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结果相关的评估要素。

应用分析
例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
估指标体系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 )。
A.水平与能力评估
B.时间与创新评估
C.节能减排评估
D.节约与效率评估
E.效能与效益评估
答案:AE
(2)评估方法。在底层指标评分基础上,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得分可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得出。各上级指标得分可由其各子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总分可由各一级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出。
(3)评估结果分析。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整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融合水平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