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教材精讲班第2讲讲义
中药与方剂(二)

2015年执业中药师考试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二、四气

含义: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此外,还有“平性”。

确定依据: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通常还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予以区别。。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三、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怡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

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5.

能泄、能燥、能坚。

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

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6.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7.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三)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气味配合

1.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

2.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3.规律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