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结构及效率
(一)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类型。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其特点是产业集中度很低。单个卖者或买者对市场价格无显著影响力,价格最终由市场供求决定;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市场中不存在资金、技术或法律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的市场结构。该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市场的绝对集中度为100%;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主要 特点是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产业市场内企业数量较多,因此每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没有市场力量;市场内不同企业的产品之间有显著差别,使得企业能够存一定程度上排斥其他产品,享有一定的定价自主权。这种市场结构下形成的垄断非常有限;垄断竞争市场内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原始投入资本也不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或原有企业退出市场的资本、技术壁垒都很低。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删去)。寡头垄断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但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由于垄断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投入资本数量大,所以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很高。
(二)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都不多见,大多数市场结构介于这两者之间。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集中度,进入退出壁垒,以及产品的差别化。
1.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该指标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是用来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1)行业集中度。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可以用各企业的产值或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指标来计算。
行业集中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CRn——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第i位企业的产值或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
Si—第i位企业以产值或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计算的市场份额;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数。
通常选择n=4或者n=8,行业集中度CR4、CR8表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四位企业的集中度和前八位企业的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数值越大,说明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竞争程度越弱。美国人贝恩是最早使用行业集中度指标的学者。
(2)HHI指数。HHI指数是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的简称,也可以简写成H指数,是另一个用来测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HHI指数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计算HHI指数时,通常不考虑市场份额的百分号,HHI值最大为MAX(HHI)=10000,即独家垄断;最小值MIN(HHI)=10000/Ⅳ,即Ⅳ个企业均匀分布的情形。如果计算时将百分号考虑进来,则HHI指数最大为1,最小为1/Ⅳ。HHI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间市场份额的差距越大,表明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垄断势力越强,竞争程度越弱。
与行业集中度CRn相比,HHI指数的计算需要更为详细的市场信息,因为它计算的是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而行业集中度只需要计算最大的几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但HHI指数比行业集中度指数对市场结构的变化更为敏感。
2.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市场壁垒是允许在位企业赚取超额利润而不受到进入威胁的一切因素。
根据市场进入壁垒的来源,进入壁垒又分为外生壁垒和内生壁垒。外生壁垒依赖于市场的基本特征,企业无法控制。不同的市场,由于内在经济基础结构不同,存在不同类型的市场进入壁垒。特别是行业规模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广告强度大的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内生壁垒指市场内现有企业可以控制的相关因素造成的市场进入壁垒。从通信业看,构成通信市场进入壁垒的因素很多,既有外生的,也有内生的。外生的如行业管制机构制定的准入限制、规模经济、资本需求、转换成本等,而内生的有市场在位企业为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和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行为等。
退出壁垒指的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这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如资产专用性很强和存在大量的沉没成本。如果企业投资的资产专用性很强,那么在企业退出这个行业市场时,这些巨额的资产往往很难出售和变现。如果这些资产根本无法转卖或者只能以很低的价格转卖,那么资产转卖后损失的价值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大,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就越高。
3.产品差别化:产品差别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企业通过实施产品差别化策略可以让消费者感知其产品的独特性,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偏好和忠诚。
(三)市场运行效率和有效竞争
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包括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方面。
静态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社会各种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有效率的应用,可由社会总剩余来衡量。只要社会支付意愿(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企业愿意出售商品的价格),产出的增长就会增加社会总剩余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是否可以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来生产产品。
动态效率指的是是否能够保持技术、产品的不断创新,可以用技术创新的速度来衡量。不同的市场结构带来不同的市场运行效率。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可以导致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竞争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实现效率最理想的市场结构。像通信行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性的行业,过多的市场参与者和过度地强调竞争却会损害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进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为了提升规模经济,就需要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数目,但这样做的结果又可能会降低竞争程度,损失生产效率。在这样的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之间的矛盾,或资源配置效率和牛产效率之间的两难选择,称为“马歇尔冲突"。有效竞争理论给出解决办法,即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有效结合,可实现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相协调的一种竞争格局"。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包括三大标准,即市场结构标准、企业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要求:市场集中度不能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异化
市场行为标准要求:市场中不存在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如企业之间产品和定价不存在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等。
市场绩效标准要求:满足市场中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着成本大幅度下降,商品的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过剩的生产能力。
三、通信市场结构分析
(一)电信市场结构
(1)发达国家电信市场结构。在电信业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电信市场走过了从垄断刮竞争、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的过程。各国电信市场在发展初期多是垄断结构。1984年以前美国电信市场垄断格局的形成原因,一是由于电信技术,资本要求高、行业规模经济性显著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进入壁垒。二是AT&T采取的一系列排除市场竞争的行为是其夺得垄断霸主地位的有力武器,三是政府的默许和保护。
自1984年开始,AT&T的解体拉开了世界电信行业市场化竞争的序幕。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结构性干预政策,开始建立竞争性的电信市场结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一部分业务领域的市场进入成本和供给成本大大下降,降低了电信市场的进入门槛;二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使通信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替代性大大加强;三是政府管制思路发生变化。
(2)我国电信市场结构。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之前,我国电信市场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性垄断市场。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信市场打破垄断,引入了竞争。1998年后,实现政企分开、邮电分设,重组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正式成立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2001年,对中国电信实施了企业、资源、业务和市场的分拆和重组,由此形成了六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不同的电信市场竞争的格局。
2008年,我国以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为契机,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经营,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电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竞争架构得到完善。
(二)邮政通信市场结构
邮政业务划分为基本业务和非基本业务。在基本业务领域一般多为政府邮政部门实施专营。这些业务具有普遍服务的性质,如平信等,政策性亏损往往导致邮政企业无利可图。非基本业务领域,除了政府邮政部门经营外,还有众多的企业参与这一市场的竞争。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规定,信函业务(包括明信片)也是邮政部门的专营业务。包裹业务属于运输业务,参与经营的企业数量很多,服务手段各有差异,但可以互相代替,属于竞争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