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冲刺串讲班第1讲讲义
第一章至第二章

第一章至第二章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考点一、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1、商品货币

(特征: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以其内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交换的比例;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

2、代用货币

北宋的“交子”; 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信用货币

特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与黄金完全脱离;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信用货币具有管理货币性质。

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是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特殊属性:发行主体多元化;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赖光波、电波传递。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

考点二、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流通和存款货币流通两种形式。

考点三、现金流通

1、概念: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主要是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2、现金货币流通环节:

(1)现金发行:人民币从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

(2)现金投放: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领域进而形成企事业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的过程;

(3)现金归行:企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现金又流回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

(4)现金回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超过其业务库限额的现金送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的过程。

3、现金投放的渠道和现金归行的渠道



考点四、存款货币流通主要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的收支,是当代各国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

 考点五、根据不同经济内容,存款货币流通渠道分为:

现金货币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果引起两种货币形式的货币量——现金货币量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

考点六、银行信贷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具体:银行系统运用资金,如发放贷款、票据贴现、买入金银、外汇和证券,流通中的货币总量都会随着这些资金运用量的增加而等量增加;相反,收回贷款、票据到期兑现,卖出金银、外汇和证券,流通中的货币总量都会相应减少,形成相应的广义货币流通过程。

考点七、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足额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一)用公式表示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手段货币需要量的关系,可以写为:

      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手段货币需要量

(二)影响因素:一定时期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结论: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要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内,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越少,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考虑流通中发挥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同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因素情况,公式调整为: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公式:           MV=PT

       M——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平均数

       V——货币流通速度

       P——各类商品价格加权平均数

       T——交易量

     公式首先表示交易双方的恒等关系,其次纸币单位表示的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P的值取决于M、V、T, V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T一般对产出保持固定比例关系,相对稳定(不变),PM的关系是可变的,得出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M的变化而变化的结论。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方程式:    M d=KPY

       Md名义货币总需求;

       Y—名义国民总收入  

 P—价格水平;

K—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二)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变动)

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

强调货币的持有

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

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所指的货币量是指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所指的货币量是某一时间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两个称为消费性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总需求(L=消费性货币需求(L1+投机性货币需求(L2

                   L=L1(y)+L2(r)

yr——收入、利率

【结论】货币总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收入成正比、利率成反比。

(三)特点

   1.对货币需求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物价和利率来实现。

   2.政府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可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家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政府货币政策目标。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p/p=f(y,w;rm,rb,re,1/p.dp/dt;u)

  1y, w代表收入:y表示实际的恒久性收入(即预期平均长期收入),它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它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

  2机会成本变量,可以衡量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损失):

  3u代表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风尚和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多种其他因素的综合函数。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新增)

弗里德曼作为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学派相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派)的代表,其理论特点为:(1)基本上承袭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的结论非常重视货币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2)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在:①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②把货币看成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考点八、货币供给

一、概念(有变动):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一国银行体系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动态:银行系统向经济活动提供货币的过程;静态:货币供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货币量,即为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某一时间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由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考查。货币供给流量: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总额;货币供给存量:指某一时间点上的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存款+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

2.狭义货币

   狭义货币: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一)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2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

2.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存款增加,超额准备金存款减少,商业银行信贷能力降低,贷款和投资能力降低,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亦反)

 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包括再贴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再贴现票据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增加,可用资金头寸增加,信贷能力增强,货币供应能力增加;反之亦反)

 3)中央银行通过调整与控制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中央银行增加(购买)黄金、外汇储备时,会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信贷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亦反)

 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中央银行买进证券时,中央银行直接将证券价款转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账户,直接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提供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和货币供应能力;反之亦反)

(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即国收银减、国支银增);

  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财政收支

现象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平衡

供需相等

无影响

盈余

货币需求不足,经济萧条

需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赤字

货币供应过剩,经济过热

弥补:财政方法、信用方法

【结论】:只有当弥补财政赤字导致银行信用投放增加时,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考点九、货币均衡

一、标志: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物价水平变动作为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志。

2、计划经济体制下或物价受到完全管制时,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标志;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

二、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

含义

原因

分类

通货膨胀

1、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客观需要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2、物价受抑制条件下,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的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经济现象。

1)国家财政原因(赤字)

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比例失调)

3)国际收支原因(长期大量的顺差)

4)银行信贷原因(自身信用膨胀)

1、按产生的原因分为:财政赤字型、经济结构型、国际收支型、银行信用膨胀型。
2
、按表现状态可以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
3
、按程度分为:爬行式(温和式)-膨胀率在一位数以内、跑马式(奔腾式)-膨胀率可达两位数、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
4
、按预期分为:非预期、预期型通货膨胀
5
、按西方通货膨胀学说,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成本推动型(包括工资成本推动、利润推动和其他成本推动三方面)
供求混合型(拉中有推,推中有拉)、结构型通货膨胀(三大主要原因:资源缺乏流动性、短期中出现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工资和价格缺乏向下弹性)

通货紧缩

由于货币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增长率增长等要素的减少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1、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2、经济周期的变化;

3、结构失调;

4、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5、国际市场的冲击;

6、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影响

按程度:轻度、中度、严重(往往伴随经济衰退)

                 

 第二章 信用与利息

考点一、信用

一、信用的特征(新增)

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具有债务偿还性和债权收益性;信用活动具有风险性

二、信用的产生:私有财产的出现是早期信用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商品货币关系是信用的客观经济基础。

三、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形式

含义

特点或组成

局限性或作用

商业信用

指企业单位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

1、主体是工商企业;

2、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运动一致

局限性:

1、规模上和数量上的局限性;2、方向上的局限性;3、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4、期限上的局限性(短期)

商业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包括期票和汇票两种。

银行信用

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提供的信用。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2、客体是单一货币资本;3、能力和作用范围大大提高;4、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运动不完全一致

银行信用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不能完全代替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工具包括银行券、支票和金融债券三种类型

国家信用

指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一种信用形式,分为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与生产流通过程无密切联系

特殊作用:1、调剂政府收支短期不平衡的手段;2、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3、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家信用工具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三种类型。

消费信用

公司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需要的信用。

消费信用工具为信用卡银行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基本功能:转账结算、储蓄、汇兑、消费贷款等。

消费信用方式一般包括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三种。

积极作用:1、启动新的消费热点,提供人们的生活质量;2、拓展银行的经营空间,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提升银行竞争力;3、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信用

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

国际信用形式:

1、国际商业信用;2、国际银行信用(主要形式为出口信贷);3、国际间政府信用;4、国际金融机构信用

国际信用日益成为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租赁信用

通过出租固定资产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租金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利息。

租赁信用主要形式:

1、 金融租赁;

2、 经营租赁;

3、 杠杆租赁

在物品出租期间,物品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有使用权。

四、信用工具(新增)

(一)含义:信用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力的凭证。是一种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一般需注明交易金额及偿还债务的具体条件。

(二)信用工具的分类

分类标准

基本含义

典型举例

按性质分类

债权凭证:代表持有人即债权人对发行人即债务人的债权,也称约定证券

国库券、公司债券、支票、汇票

所有权凭证:代表持有人即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持有人分享企业盈利也承担风险,也称权益证券

股票

按期限分类

短期信用工具:一年以下

 

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信用证及旅行支票等

长期信用工具:一年以上

股票和中长期债券

按发行者的性质分类

直接信用工具:资金短缺单位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盈余单位直接融通货币资金的信用形式

股票和债券

间接信用工具: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放到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证券投资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短缺单位手中的信用形式

金融机构发行的钞票、存款单、可转让存单、人寿保险单、各种借据和银行票据等

按是否与实际信用活动直接相关

基础性信用工具:指在实际信用活动中出具的能证明信用关系的合法凭证

商业票据、债券、股票

 

衍生性信用工具:在基础性信用工具之上派生出来的可交易凭证

各种金融期货合约、期权合约、掉期合约

五、社会信用体系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一)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的职责。

(二)社会征信体系(新增)

1、征信活动具有独立性、信息性、公正性、时效性等特点。

2、征信机构: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即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包括信用等级机构、信用调查公司、信用评分公司、信用评级机构。

3、征信监管:政府对征信业的监督管理。

1)必要性:征信业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来保证公众利益和国家经济信息安全;需要政府有效监管规范征信业的行为,以确保征信业的社会公信力;需要政府对其开办条件和资质进行认定;征信业是一个必须保护适度竞争的行业,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

2)监管内容:市场准入(监管的基本内容);经营合规性监管(包括征信数据采集、披露程序和手段的合规性,对采用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手段采集和使用数据的行为进行处罚);对征信信息安全性的监管;对征信信息真实性问题引起的纠纷进行行政裁决。

考点二、利息

一、利息的性质

1、利息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

2、西方有关利息本质的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利息报酬论

威廉.配第

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

资本生产力论

萨伊

认为利息的本质是资本自身生产力的产物。

节欲等待论

西尼尔

认为利息是由资本所有者对目前享乐和满足的牺牲,放弃自己的消费欲望、节制消费的报酬

利息时差论(时间偏好论)

庞巴维克

认为利息的产生和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同一等量商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

灵活偏好论(流动偏好论)

凯恩斯

利息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周转的灵活性的报酬

二、利息率和利息率的种类

1、利息率的含义: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

       利息率=利息额/借贷资金额(本金)

2、利息率的种类

注意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原因有:

1)长期融资比短期融资风险大,期限越长、市场变化的可能性越大、不确定性越多,贷款者的风险就越大。

2)融资时间越长,借款人利润越多,贷款人取得利息也应越多。

3)融资时间越长,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可能越大,由此带来的损失可能越大。

三、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影响

解释说明

1、平均利润率

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率水平的最高界限。

2、借贷成本

包括存款利率与业务费用两部分,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必须大于利息支出与业务费用之和,否则无利可图。

3、资金供求状况

借贷资本的供给>需求,则利息率下降;反之上升。

4、借贷期限

一般情况下,借贷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利息率越高。反之,利息率越低。

5、借贷风险

贷款风险越大,利息率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利息率越低。

6、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新增)

当经济增长过热、物价上涨过快时,国家就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反之亦反。

7、国际利率水平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利率水平;利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影响本币的汇率。

四、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

中央银行利率(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各种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1、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存款利率;

2、贷款利率:再贷款率、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金融机构利率:是金融机构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各种利息率

1、存款利率:企业单位存款利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

2、贷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中长期贷款利率、贴现贷款利率和优惠贷款利率。

市场利率

包括: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往来、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等

五、利率市场化(新增)

(一)利率市场化理解:

1、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利率百分之百由市场自由决定;

2、利率市场化采用渐进式比较合适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和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两个方面。

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确定。存款利率完全是由银行自主决定的,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一般大额、长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或相同,特殊时期还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2)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确定。各项贷款利率应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准利率浮动。商业银行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质量、期限、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因素确定。(多选)

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中央银行一般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利率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中央银行要引导、调控市场利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调控市场利率,完善各种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多选题)

六、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一)单利计息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本利和=本金+本金×利率×期限

(二)复利计息

  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数   利息=本利和—本金

考点三、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

(一)计算储蓄存款利息的基本规定(新增)

1、计算存期的规定。定期储蓄存款的存期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零头天数部分按照实际天数计息。计算存期采用算头不算尾的办法,从存入当天一直算到支取日的前一天为止。

2、利随本清,不计复利。除活期储蓄存款未清户按季度结息及自动转存定期储蓄存款可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外,其他各类储蓄存款一律利随本清,不计复利。

3、计息起点和尾数处理的规定。计息起点为元位。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

(二)《储蓄存款条例》对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规定

1、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部分)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2、逾期支取的定期储蓄存款,超过原定存期部分,除约定自动转存外,按支取日挂牌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3、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定期存款利率计息,不分段计息(不调整利率)

4、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5、定活两便储蓄存款

(1)实存期不到三个月的,按活期利率计息;

(2)三个月以上(含三个月),不满半年,按定期整存整取三个月利率打六折计息;

(3)存期半年以上(含半年),不满一年的,按定期整存整取半年利率打六折计息;

(4)存期一年以上(含一年),无论存多长,整个存期按定期整存整取一年利率打六折计息。

(三)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新增)

1、活期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按季结息,每季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结算的利息自次日起并入本金起息。未到结息日清户的,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支付利息。

1)积数计息法

每次存款余额*存期=计息积数

计息积数和*日利率=应付利息

2)活期储蓄存款的结息       按月结息:利息=累计计息积数×日利率

2、定期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注意自动转存和约定转存的利息计算)

自动转存:复利计算,但转存后不足一个存期支取时,则按原存款(或转存款),逾期支取规定办理,按支取日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第一存期利息=原存款×利率×期限;   转存款金额=原存款金额+利息

约定转存:如果是转本取息,上期利息不计算复利,储户可以随时取息

二、单位存款利息的计算

(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单位存款利息计算的有关规定

1、单位定期存款在存期内按存款存入日挂牌公告的定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遇到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

2、单位定期存款可以全部或部分提前支取,但只能提前支取一次。

3、单位定期存款到期不取,逾期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4、单位活期存款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遇到利率调整分段计息。

5、通知存款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同期同档次通知存款利率计息。

()单位活期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单位活期存款一般按季结息,每季末月20日为结息日。

1、余额表计息;2、分户账计息。

考点四、贷款利息的计算

一、定期结息计息

利息=累积计息积数×日利率=余额×天数×日利率

二、利随本清计息

按月计息:利息=本金×月数×月利率  按日计息:利息=本金×天数×日利率

三、票据贴现计息

    贴现利息的决定因素是贴现票据的票面金额、贴现率和贴现期

   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率×贴限期

四、贷记卡透支利息的计算(新增)

贷记卡持卡人选择最低还款额方式或超过发卡银行批准的信用额度用卡时,不再享受免息还款待遇,应当支付未偿还部分自银行记账日起,按规定利率计算的透支利息;贷记卡持卡人支取现金、准贷记卡透支,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和最低还款额待遇,应当支付现金交易额或透支额自银行记账日起,按规定利率计算的透支利息。

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