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学习要点:
1.历代典籍——各时期药学专著的成书年代、作者、经典内容和历史价值
2.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与应用现状
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唐代以前
(1)商汤:伊尹·《汤液经》——首创汤剂,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2)战国:《黄帝内经》——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3)
秦、汉:《神农本草经》——首次强调应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首次论述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丸剂赋形剂,至今仍有应用。
(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分专章论述。
(5)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
2.唐代~明、清时期
(1)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焘·《外台秘要》
《新修本草》——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2)宋、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性质。
(3)明、清:
明:朱橚·《普济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陈实功·《外科正宗》;
清:吴谦·《医宗金鉴》,吴尚先·《理瀹骈文》,吴鞠通·《温病条辨》。
最佳选择题:
最早提出并强调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的中医药著作为
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伤寒论》
D.《神农本草经》
E.《黄帝内经》
[答疑编号5012301011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神农本草经》——首次强调应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成就(了解)
1.中药制剂的文献研究
《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962年)
《中药制剂手册》(1965年)
《中药制剂汇编》(1983年)
《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
《中华本草》
《中药方剂大辞典》
《中国药典》(九版)
2.传统剂型改进与原制剂工艺优化
3.中药新剂型新制剂的研究开发
4.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
5.中药制剂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常规标准:崩解度、重量差异、澄明度、微粒细度等
成分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等
含量控制:主药、毒剧药成分含量测定等
安全卫生标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限度、灰分限度等
新版药典明确规定:
①中药注射剂和儿童常用品种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限度标准等。
②所有中药制剂必须标明有效期,且最长不得超过5年。
6.中成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
1.新剂型
知识小贴士:
药物新剂型的开发,需向“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努力。
2.新技术、新工艺
(1)浸提技术:SFE-CO
2
、超声波提取法、其他如加压逆流提取、酶法提取
(2)分离精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澄清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综合法(如水醇法配合高速离心分离)
(3)制粒技术:流化喷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快速搅拌制粒
(4)包合技术
(5)固体分散技术
(6)质量控制检测技术:TLC、GC、HPLC、 D0TLCS、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技术
(7)中药制剂前处理综合工艺
3.常用新辅料(牢记缩写)
甘露醇、乳糖、微晶纤维素(MC)、微粉硅胶、羧甲基淀粉钠(CMS-Na)、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聚维酮(PVP)、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邻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钛、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海藻酸钠、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又称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β-环糊精(β-CD)、聚乙二醇(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等。
知识小贴士:什么是药用辅料?
药用辅料是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即除了主要药物活性成分以外一切物料的总称。药用辅料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