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事法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双方当事人通过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自由,故主要以权利的形式体现。
  关于该概念需要注意两点:
  (1)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受法律调整。
  (2)并非所有的法律关系都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只有那些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不调整:
  1.恋爱关系:约会、婚约、定情约定等恋爱行为民法不调整,但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损害的除外。
  2.亲情关系:免费帮助看护小孩或老人等,但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损害的除外
  3.社交(友谊)关系:请吃饭、看电影、干妈与义父等关系,但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损害的除外。
  【例题·单选题】下列哪一情形下,乙的请求依法应得到支持?( )(2010年卷三单选第1题)
  A.甲应允乙同看演出,但迟到半小时。乙要求甲赔偿损失
  B.甲听说某公司股票可能大涨,便告诉乙,乙信以为真大量购进,事后该支股票大跌。乙要求甲赔偿损失
  C.甲与其妻乙约定,如因甲出轨导致离婚,甲应补偿乙50万元,后二人果然因此离婚。乙要求甲依约赔偿
  D.甲对乙承诺,如乙比赛夺冠,乙出国旅游时甲将陪同,后乙果然夺冠,甲失约。乙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
  
[答疑编号50185101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考点】民法的调整对象
  【解析】《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据此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属于民法调整的对象。
  选项A、D错误。“应允同看演出”与“承诺陪同旅游”都属于道德范畴,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受道德调整。
  选项B错误。甲只是向乙转述一下听闻,乙作为成年人应该自己判断该信息的真伪,自己承担擅自依照该信息行事而产生的风险,乙不享有对甲法律意义上的请求权。
  选项C正确。夫妻之间对出轨导致离婚的补偿协议,符合民法中意思自治的原则,该协议有效,乙依照协议约定主张的请求权能得到支持。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1.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包括两种类型,即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民事权利主体的,民法上称之为“人”。民法上的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因此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因此通常所称“权利人”、“义务人”均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但成年人、未成年人特指自然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存在。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们实际上不是完全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是作为公民的具体形态出现的,是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
  2.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负担的义务,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3.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因种类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客体,因此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一概而论。物权的客体是物(但担保物权的客体除物以外,还可以是权利)。债权的客体是债务人的行为,即给付。人格权的客体,为人格利益。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
  (三)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总是存在一定的原因。这个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所谓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不是一切客观情况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因为很多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等不能当然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故不属法律事实。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既可以是一个法律事实,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法律事实。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就需要两个法律事实:立有遗嘱;被继承人的死亡。
  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事件和人的行为。
  1.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也可以表述为,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个人无法预见或者控制的。
  能够产生导致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件有:
  (1)人的出生与死亡。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导致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等。
  (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另外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行为也属于事件。
  (3)时间的经过。时间的经过也是一种法律事实,它可以引起一些请求权的发生或消灭。
  2.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行为一般是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活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有些行为是不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但仍可以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产生。根据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表意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1)民事行为(表意行为)。民事行为是以行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具体内容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2)事实行为(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是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的行为。例如创作行为,从事发明创造的行为,侵权行为等。
  【例题·单选题】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8年卷三单选第1题)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答疑编号50185101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考点】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与要素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选项A错误。民事法律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当事人自主设立的,但也存在,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例外情形。
  选项B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家有的时候也可直接参与民事活动,但是基于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国家出现在民事活动中时,其身份只是公法人。另外,在一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其主体也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
  选项C正确。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民事主体得以结成相互关系的利益对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其中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选项D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之间基于客体所形成的具体联系,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其权利义务可以由当事人自主约定,也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