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基础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三种势力 第一势力:精神分析 第二势力:行为主义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

本章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人格、智力、能力、情绪、态度、价值观的概念,是否掌握相关的理论,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分析能力。
本章分值分布 四年分值区间:7-19 ,平均分值:10.5,占比:8% 2013年分值分布
节 |
单选 |
多选 |
案例 |
概念 |
运用 |
押中 |
合计 |
1.人格及其理论 |
2 |
2 |
|
4 |
|
3/4 |
19 13.6% |
2.智力与能力 |
1 |
2 |
|
3 |
|
3/3 |
3.情绪 |
|
|
|
|
|
|
4.态度与行为 |
1 |
2 |
8 |
4 |
7 |
5/11 |
5.价值观 |
1 |
|
|
1 |
|
0/1 |
要点 人格概念与影响因素; 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胜任特征。
什么是人格 来源: 人格一词是从“personality”翻译而来的。“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 (mask)。 一是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现的各种行为 二是蕴藏于内的真实自我 总的来说, 人格就是一个现实的人,就是我国古代学者所说的“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人。
人格的概念 1. 概念: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2.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有关人格结构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试图确定和表明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用以描述个体行为。 人格驱动力 提出有稳定的人格结构: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特质/人本学派 驱动力:本能/内驱力降低,渴/自我效能感/能力动机 四流派
人格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一个成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影响。 遗传建构了前提条件或外周限制,但个体的总体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人格的影响因素
范例 遗传生物学基础\环境基础\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莫扎特听到邻家小孩乱吹笛子—当场昏倒! (遗传) 中国人较勤奋、内敛。 (环境) 教堂中,每个人皆显得平和安详。 (情境) 环境: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其次,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第三,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下面关于人格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 B.完全由后天环境造成 C.先天、后天共同作用 D.一成不变的 答案:C
对于具体的个人,其人格的变式由()决定。(单选) A.遗传 B.环境 C.情绪 D.情景 答案:D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不包括()。(单选) A.个人体验 B.教育背景 C.遗传 D.教养方式 答案:C
真题(2013 单选) 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由()。 A.遗传 B.环境 C.情境 D.文化 答案:A
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1. 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派 2. 霍妮、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 3.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特质论学派 4.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行为学习论学派 5.马斯洛、罗杰斯韦:人本主义学派 6.凯利:认知主义学派
对攻击行为的看法不同: 1.是无意识本能 2.受挫折 3.攻击特质的作用 4.直接\简介学习 5.需要没满足 6.信息加工方式的认知曲解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者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和 ()之间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来协调。(单选) A.自我、本我、超我 B.本我、超我、自我 C.自我、超我、本我 D.超我、自我、本我 答案:B
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 1. 它是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3.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
人格动力:实现倾向 个体的能力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 只有无条件的正向关怀 ,才能有助健康人格的成长。

解析: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社交需要 (友谊、结社等需要) 安全需要 (保障人身安全等需要) 生理需要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如对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 人的需要以层次形式出现,在较低的需要满足后,人们才能上升到较高层的需要追求。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个人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这种观点属于人格理论中的()。(单选) A·精神分析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人格特质理论 D.“大五”人格理论 答案:B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 A.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趋力方式的不同 B.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C.霍尼等认为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D.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 答案:B
关于人格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对他的人格没有什么影响 B.人格是不稳定的,随时都会改变 C.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 D·精神分析从个人意识经验发展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 答案:C
以下正确说法有()。(多选) A.人本主义它是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 B.人本主义核心强调的是自我实现的驱力。 C.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不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D.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 E .人本主义从个体先天追求的角度理解人格 应用分析 答案:A B D
人格特质理论 (一)发展历史 1. 特质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理论,最早的特质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
2. “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 (1)多血质(快乐型)(2)粘液质(淡漠型) (3)抑郁质(不快乐型)(4)胆汁质(易怒型) 以此对个体的人格做出判断
3. 特质理论的两个重要假设 (1)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2)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人格由不同纬度组成,人每个人在不同纬度得分组成人格结构, (李逵,张飞) (燕青,王熙凤) (林冲、孔明) (林黛玉) 抑郁质(弱型)
“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 (多选) A.快乐型 B.淡漠型 C.不快乐型 D.易怒型 E .健谈型 答案:A B C D
人格特质理论 不同代表人物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特质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次要特质 核心特质 枢纽特质
(2013真题)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属于人格的建筑构件的特质是()。 A.枢纽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基本特质 答案:B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特质就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他总结出的16种人格特质包括: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的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将模型分为四层。 个别特质 表面特质 体质特质 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 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 共同特质 (1)乐群性(2)聪慧性(3)稳定性(4)支配性 (5)兴奋性(6)有恒性(7)敢为性(8)敏感性 (9)怀疑性(10)幻想性(11)世故性(12)忧虑性 (13)实验性(14)独立性(15)自律性(16)紧张性 卡特尔根据16种源特质制定的测量量表,即卡特尔16人格因素量表(16PF),该量表对职业咨询、心理健康等有很大帮助。

人格特质理论
3.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1)从特质理论出发,以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问题。 (2)人格维度的划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 (3)艾森克的理论和古希腊的4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胆汁质 抑郁质 粘液质 多血质
艾森克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将人格划分为()等维度。 A.抑郁 B.乐群 C.外倾 D.敏感 E.神经质 答案:C E
评价: 1. 特质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2)提供了对个体当前人格的精确描述,并且这种描述和日常习惯非常接近。 2. 缺点 (1)没有深入揭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2)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特质论的主要假设,即人格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
关于人格特质理论的正确说法有()。 (多选) A、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的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三层面 B、卡特尔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 C、艾森克人格维度的划分有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 D、特质理论深入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E、特质理论没有提供对个体当前人格的精确描述 答案:A B C
关于特质理论的贡献正确表述是()。(单选) A.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B.提供了对群体人格的精确描述 C.它深入地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D.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特质论的主要假设,即人格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 应用分析 答案:A
“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
1、“大五”人格理论 它认为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数目并不正确,事实上只存在五个相对显著而稳定的因素,所有人的人格都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维度:
外向程度 责任感(正直) 合群程度 情绪稳定 尝试精神
下列特质中,属于“大五”人格模型外向性维度的是()。 A.乐观 B.聪明 C.善良 D.健谈 答案:D
“大五”人格模型中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漠的、好争吵的、残酷的所指因素是()。 (单选) A、外向性 B、和悦性 C、公正性 D、情绪性 E、.创造性 答案:B
“大七”人格理论 中国“大七”人格的维度及其含义

西方人格的“大五”模型中的开放性因素在东方文化中“不出现”。在中国人格结构中“不出现”。
中国“大七”人格的维度中行事风格因素的含义包括()。 (多选) A.严谨 B.自制 C.沉稳 D.自信 E.淡泊 答案:A B C
根据人格的“大七”理论,自信、淡泊处世态度对应的因素是()。 (单选) A.情绪性 B.智慧 C.处世态度 D.善良 答案:C 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 领导有效性取决于领导个人特征
巴斯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1)魅力: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2)激发动机: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激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 (3)智力激发:领导激励下属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4)个人化的考虑:领导者能给下属提供学习的机会。
下列特质中,不属于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方法区分出的有魅力领导者特征的是()。 A.魅力 B.激发动机 C.智力激发 D.用于实践 答案:D
巴斯魅力领导者中()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单选) A.魅力 B.激发动机 C.智力激发 D.个人化的考虑 E .人际关系 答案: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