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三级、四级结构的概念

蛋白质的三级、四级结构的概念

 

4)蛋白质的三级、四级结构的概念

①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的一条多肽链,由于其序列上相隔较远的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范围广泛的盘曲与折叠,形成包括主、侧链在内的空间排列,这种在一条多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整体排布称为三级结构。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疏水键、盐键、二硫键、氢键和Van der waals。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疏水基团,这些基团具有一种避开水、相互集合而藏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自然趋势,这种结合力称疏水键,它是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最主要稳定力量

②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肽链都有自己的一、二和三级结构。这种蛋白质的每条肽链被称为一个亚基。由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称为寡聚蛋白。寡聚蛋白中亚基的立体排布、亚基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对多亚基蛋白质而言,单独的亚基没有生物学活性,只有完整的四级结构寡聚体才有生物学活性。

 

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等电点

①等电点(pI)蛋白质分子末端有自由的α-NH3+和α-COO-;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也含有可游离的基团,这些基团在溶液一定pH条件下可以结合与释放H,这就是蛋白质两性游离的基础。在某一pH值溶液中,蛋白质不解离,或解离呈阳性和阴性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兼性离子。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②少数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较多,分子中含有较多自由氨基,故其等电点偏碱性;此类蛋白质称碱性蛋白质。也有少数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较多,分子内含有较多的羧基,故其等电点偏酸性;此类蛋白质称为酸性蛋白质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兼性离子带有相等的正、负电荷,称为中性微粒,故不稳定而易于沉淀。可以利用蛋白质的这一特性以及各种蛋白质等电点的差异,从一混合蛋白质溶液中分离不同的蛋白质。

2)蛋白质的沉淀

概念:蛋白质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沉淀

常用的方法:

1)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若加大量中性盐,蛋白质胶粒的水化层即被破坏,其所带电荷也被中和,蛋白质胶粒因失去这两种稳定因素而沉淀。此种沉淀过程称为盐析常用的中性盐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等。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不发生变性是其优点缺点是沉淀的蛋白质中混有大量中性盐,必须经透析除去。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重金属离子如AgHg2Cu2Pb2等,可与蛋白质的负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质沉淀。沉淀的条件为pH稍大于蛋白质的pI为宜。

3)生物碱试剂与某些酸沉淀蛋白质:生物碱试剂如苦味酸、鞣酸、钨酸等以及某些酸,如三氯醋酸、磺酸水杨酸、硝酸等,可与蛋白质的正离子结合成不溶性的盐沉淀。沉淀的条件是pHPI

4)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如酒精、甲醇、丙酮等能与蛋白质争水,破坏蛋白质胶粒的水化膜,使蛋白质沉淀析出。在常温下,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往往引起变性。

3)蛋白质的变性

①概念: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但不包括肽链的断裂等一级结构变化),导致某些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改变,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②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加热、干燥、高压、煮沸、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溶剂等。

③蛋白质变性后,其结晶性消失、黏度增加、呈色性增加和易被蛋白水解酶水解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④蛋白质剧烈变性时其空间结构破坏严重,不能恢复,称为不可逆性变性。但某些温和蛋白质变性,时间也不很久,除去变性因素仍可恢复其活性,称为可逆变性。蛋白质被强酸或强碱变性后,仍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此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这种现象称为变性蛋白质的结絮作用。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变为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宜再溶于强酸或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蛋白质的变性和凝固常常是相继发生的,蛋白质变性后结构松散,长肽链状似乱麻,或互相缠绕、或互相穿插、扭成一团、结成一块,不能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即是凝固